城隍庙里供奉的是谁,西固城隍庙里供奉的是谁
中国很多城市里都有城隍庙,城隍庙里供奉的是什么神仙?
其实,正如火神、虫神、灶神、门神一样,远古时期的人们崇尚自然,凡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,人们都认为其中有神灵的存在。
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,每到年终天子都要祭祀八蜡神,“八蜡”指的就是八位神灵:先啬(神农氏)、司啬(后稷)、农神(田官)、邮表啜(田间庐舍和阡陌之神,人们为感谢其创田间庐舍,开辟道路,划分了疆界)、禽兽神、坊(堤坝)、水庸、昆虫神。其中第七位“水庸”指的是田间的沟渠,水庸神就是沟渠神 .
后来,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,人们有了城墙的概念,城墙之外还要修建护城的壕沟。护城壕里有水,就成了护城河,称为“池”,没有水的城壕,就称为“隍”。城隍连用,泛指城墙和护城壕,“城隍”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《两都赋》:“京师修宫室,浚城隍。”农村的“水庸神”,到了城市就是“城隍神”,城墙和壕沟可以防御敌人,保护城市和城里的百姓。于是在上古八蜡祭祀的基础上,衍生了了城神这一神灵,并以其作为城市的形成保护神。而后城隍神还被纳入了道教神仙体方 系,成为了掌管冥界的主神之一。
据说最早的城隍神是汉朝的纪信。在楚汉荥阳之战中,纪信***扮汉王,救出了刘邦自却被项羽烧死。刘邦为了纪念自己的救命恩人,就为其盖了祠庙,给予祭拜。传说文景二帝之时,将其正式封为城隍神,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。这也是城隍神由自然神成为人神的发端。 城隍信仰自发源以来,历经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,到唐朝时达到了顶峰,祭祀城隍在民间蔚然成风。到了宋朝城隍被列入祀典,凡新官上任的前三天内,必须拜谒当地城隍神,这是希望以神明的威力巩固并加强官吏对地方的统治。
宋代以后,随着城隍信仰的进一步发展,城隍神更加人格化、本土化、多样化。各地百姓纷纷将对当地具有巨大贡献的已故名人或名臣作为城隍神,并且沿用至今,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祭祀汉高祖刘邦的部将纪信;苏州祭祀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;北京祭祀文天祥、杨椒山;杭州祭祀明朝的直臣周新;南宁、桂林祭祀北宋的忠贞之臣苏缄等,这些都是“本土化”了的城隍神。
此外,上海的城隍庙里,甚至还同时供奉过秦裕伯、霍光、陈化成三位城隍神,这三位城隍神在不同时代对上海都形成了相当大的精神影响。 城隍庙是一个城市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,围绕着城隍庙往往形成丰富多彩的庙会。而庙里供着的不同的城隍神,各司其职,各保一方土地。城隍庙不仅传达了不同的地方特色,更见证了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。
中国民间社会,神话非常发达,各路神仙也是不计其数,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,都有神灵庇佑。
很多城市都有城隍庙,供奉着城隍爷,城隍是宗教里守护城市的神。
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,为儒教《周官》八神之一。
用现在通俗点的话来说,就是尘世中有县官、县令、***,相对应的在另一个世界,这个位置的官员就是城隍,他是另一个空间的“城市一把手”。
中国古代的城市,一般用土来筑城墙,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,有水的称池,没水的称隍。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"隍"。
城隍,起源于古代的水(隍)庸(城)的祭祀,为儒教《周宫》八神之一。“城”原指挖土筑的高墙,“隍”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。
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,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、城楼、城门以及壕城、护城河。
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、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,都有神在,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。
看了看其他人的答案,总的来说对于“城隍爷”的定义并不明确,其实更广泛和准确的讲就是区别于其他道教某些虚拟的神仙,我们在城隍庙里所拜的“城隍爷”,他们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。有的是历史英雄,民族英雄,比如说上海城隍庙供奉的是西汉权臣,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的霍光,而杭州城隍庙供奉的是南宋民族英雄,丞相文天祥;而更多的其实是在本地的历史上受百姓爱戴,为当地有过大功德的父母官(这是许多人没有提及的)。
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?特别是后者,这还得从“城隍爷”这三个字的含义说起。
城在古代既我们所指的高墙矗立的城,而隍是指城墙一周的勾壕,所以连起来“城隍”其实泛指护城河,班固在《两都赋序》中说:“京师修宫室,浚城隍。”里的城隍就是这个意思。
那么祭拜城隍爷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风俗呢?
最早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,随着道教的启蒙,人们开始祭拜历史上英雄,这便是最早的城隍爷,百姓所希望的就是这些历史英雄可以保护自己的城市,说白了就是高配版的“门神”,到了宋代这一风俗被列为国家祀典之一。而真正开始发展则是到了明朝,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做过土地庙的和尚,所以明初朱元璋把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的城隍分为正一品的王,而府、州、县则对应公、候、伯、不仅让城隍有了神职,在民间也有了政治保障。
也正是由此,城隍爷便不只仅限制于历史名人和英雄,同时还有对本地有着贡献的已逝父母官,这在三线以下的市县级更为流行,更为此催生了许多别具地方特色的“庙会文化”。而在之后的道教神职里面,“城隍爷”所指的也就是阴间该地的守护神,父母官啦。
每个城市的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都不尽相同,但都是由古代曾造福或者有功于当地民众的英雄名臣来充当,是民间和道教中守护城池的神。
城隍的最早历史记载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水墉神,也就是农田中的沟渠神,这也是关于城隍最原始的自然神。后来城池都有城墙,在城墙之外还有护城河或者壕沟,而这没有水的壕沟就被称为“隍”,“城”自然就是城墙了。
随着城隍在民间影响力的日益增长,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其文化之中,城隍神就慢慢成为道教尊奉的冥神之一。城隍神从原本的民间的神祀跃升为道教认可冥神之一,可以说是完成了蜕变。
城隍庙中的城隍神经过漫长的演化,由水墉神逐渐过渡到名臣名将神。在古代作出贡献的名臣英雄人物,人们相信他们死后英灵还在,还能保护自己的城池。第一个被赋予城隍神的名将是西汉时期的纪信,长安便成了城隍文化的发源地。
城隍文化自西汉以后不断兴盛,到了唐朝,对城隍祭祀已不限于民间,各地方官员每年定期会代表民众祭祀城隍。宋朝将城隍神正式纳入祭祀典籍,规定新官到任必须拜谒城隍庙。将城隍信仰推向***的是明太祖朱元璋。
据说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,而城隍庙通常被认为是土地庙的上司,因此朱元璋对城隍庙极为崇敬。他称帝后,下旨封京都城隍为一品显佑王、各府城隍为二品威灵公、各州城隍为三品显佑侯、各县城隍为四品显佑伯。
各地城隍在有了品级之后,明朝又颁布祭祀制度,并规定城隍庙名称中去除封号,只称为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。明朝时的城隍庙基本上遍布全国各地,据不完全统计,明初全国的城隍庙有1472座。
城隍爷是道教的神袛,属于冥界的基层干部,地位相当于人间的县太爷。
看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了,城隍是一种官职,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县太爷,也有着不同的城隍爷。人间的县太爷死了,肯定要换下一任县太爷接班,而冥界的城隍爷,往往不需要更换,至少不用更换的那样频繁。
城隍爷可没那么容易死,为什么?其实,他们已经在人间死过一回了,没错,各地祭拜的城隍爷,都有生前的原型。人们舍不得他们,为了纪念他们,给他们以新的职务任命,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。
城隍爷起源于周朝,兴盛于唐朝,人格化于宋朝,制度化于明朝。宋朝开始,多以死去的有高尚情操或忠肝义胆的名人命名城隍,明朝对城隍爷的职称和职能都做了详尽的规定。京城的城隍封王,省、府的城隍封公,州城隍封侯,县城隍封伯,不管什么职称的城隍,职能都是护佑城池、兼掌管下界的司法工作。
各地供奉的城隍爷都有谁呢?
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,按出生年月来说,这位城隍爷年纪算最大的。
杭州城隍文天祥、周新
上海是一线大城市,多了几个城隍编制,分别是老城隍霍光、二城隍秦裕伯、新城隍陈化成。
北京城隍杨继盛、文天祥。
福州城隍陈文龙、福建省都城隍周苛、芜湖、郑州、天水城隍纪信、芜湖城隍周瑜、安徽青阳城隍海瑞、柳州城隍柳宗元、桂林城隍张少仪、邕州城隍苏缄、定远城隍包拯、南昌城隍灌婴、绍兴城隍庞玉、曲沃城隍申生、遂昌城隍史可法、济南城隍铁铉、郾城城隍岳飞、和县城隍范增、谷城城隍萧何、***城隍纪永宁、古田城隍刘疆、台南小南门城隍朱一贵、澳门城隍张之洞。